-----
370多座客家围屋犹如璀璨珍珠散落在龙南乡村,孕育了丰富多彩的客家文化,客家建筑、山歌、服饰、民俗、饮食等让龙南别具一番风情。其中,客家冬头帕织带是最具代表性的古老文化形式之一。
客家织带是客家妇女绑在额头用于扎头帕的一条丝带。古时候,客家人从相对开阔干燥的北方平原迁移至多雨潮湿的南方丘陵,为了御寒防湿,冬头帕便成为客家妇女服饰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客家冬头帕由披肩、护额、丝带三部分组成,一般是在妇女坐月子时和步入中年后佩带,成为三南客家中老年妇女服饰的最典型特征,以前的女子在出嫁时杠盒里必定有六根冬头帕的带子作嫁妆,寓为带带(代代)相传。
客家冬头帕织带共分三步:架线、编织和下架。主要工具:绠瓠子、小棒子、带尺和丝线。第一步架线是把五颜六色的丝线固定在绠瓠子上。架线时,中间至少排11根白线,两边依次排红色线5根,蓝色线2根,绿色线2根,黑色线2根。线要架成两层。
第二步编织是工序最复杂的一环,先留10厘米以上的流苏,然后用五彩线织成15厘米的亚带再开始编织图案,图案主分三类:祈福纹样、动植物纹样、文字纹样。图案编织的形成靠带尺左右穿梭,上上下下,挑挑拣拣,可以根据个人喜好随意编织。譬如文字纹样可编成一串“如”,“意”,“吉”,“祥”等不同的汉字。织带老艺人告诉我们,编字的窍门主要在于白线的移动来完成。
最后一步是下架,把编织好的丝带取下来,把多出来的线拧成一团,打上个结即可。
客家冬头帕其古老的制作方法是北方头巾文化的延续和赣粤闽本土文化的结合,暗藏玄机,非口授心传不可得也。传承与发展这一项技艺不但对了解和探讨赣南客家迁徙文化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还因其穿戴方式与太平天国头巾佩戴方式十分相似,对于研究太平天国这段历史与“三南”客家妇女服饰的关系也有着深层的意义。
相关文章